《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六 月 六

   期次:第12期   作者:●杨士安   

  在中国,每年都有很多古老的传统节日。如农历五月初五日,即端午节,又称重午。农历九月初九日,即重九节,又称重阳。宋王 (1151—1213) 《野客丛书·重三》:
  “今言五月五日曰重五,九月九日曰重九。”此处所言之“重五(五)”“重九”,是指五五相重,或九九相重之意。其实,还有不少“月日相重”之节日。“六月六”便是其中之一。
  “六月六”,从时间上来说,正是一年中天气酷热之时,诸暨方言“六月嘞勿晒背,十二月嘞要懊悔”,是说尽管是天气酷热之时,仍然需要冒着晒背的太阳去劳动,否则不会有收获,十二月里就要懊悔了。诸暨又有“夏至前后,田缺口好剥狗”“六月六,晒得鸭蛋熟”等谚语,把骄阳下的酷热说得非常形象化。所以说,“热”是这一时期的特点,而人们抓紧洗涤翻晒,可谓是“因时制宜”了。
  这里先说说“洗”。《越谚》载:“六月六,猫狗也戽浴”。或作“六月六,猫狗要洗浴”。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传统谚语。诸暨方言另有“黄牯牛花开,洗浴背棺材”一语,是说三四月间黄牯牛花(闹羊花,或称黄杜鹃、羊踯躅)盛开的时候,天气尚冷,洗浴容易得病。而到了“六月六”,天气变热,这时才是小孩可以下池塘溪潭游泳洗浴的时候。这一天,小孩们会将自己家中的小猫、小狗抱出来抛入池水中,它们会急速游动,与小孩们同乐。因此民间也有称“六月六”为“猫狗生日”者。据说,猫狗在六月六这天洗了澡,也就不会生虼蚤,而且也不会到处拉屎了。老人们还说,六月六出生的孩子有福气。其实是说,出生于六月的小孩,正是艳阳高照、天气炎热,而衣裤便于洗晒之际。所以“六月六”正是一个与“洗”“晒”等卫生习惯相关的日子。在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要举行洗象仪式。清代嘉道年间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在这一天,象房的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在洗象处附近还要搭棚张彩,由监官负责监洗。当天也会临时设置很多茶棚和小吃摊,如同赶庙会一般。人马如潮,观者如蚁。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人家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以一饱眼福。大象对那时的百姓来讲,终究是稀罕之物。观象时,大象戏水之声、观者的啧啧称赞之声及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欢声笑语连成一片。在我越地,“游泳”与“戽浴”往往联系在一起。清《越谚》释“泅”云:“入水游涌(游泳)也,越人擅长泅淀、泅蕴草”。又有《神女谣》云:“廿岁大姑娘,戽浴勿怕羞,六月种稻有得收。道光廿九年(1849)五月,越中大水,禾苗荡然。农叹过时难种。有神化及笄女,浴于野。农见而丑之。女答云云,忽不见。于是撒籽插秧,岁果大熟。”“廿岁大姑娘”顾不得害羞,而公然“浴之于野”,其天气之热,可以想象。而这种炎热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却大有好处,因此“岁果大熟”。
  接着再说说“晒”。“六月六,家家晒红绿”。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子里的衣物容易发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一些地方又有“六月初六晒龙袍”之说,这可与乾隆皇帝扯上关系。据说某年乾隆皇帝(1711—1799)在扬州巡游时,恰遭大雨,淋湿了衣服,却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做替换,所以只好等雨过天晴,将湿衣服晒干再穿,而这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遂有“晒龙袍”之说。此后有钱人家都在“六月六”这天摊晒昂贵衣物,以博得人家啧啧称赞,而其中每有炫耀之意。除了“晒红绿”“晒龙袍”之外,还有“晒书”的呢。相传东晋名士郝隆,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某年六月初六,郝隆竟躺在大太阳下晒起了肚皮。路人惊问缘由,他幽默地回答说:“你们没有看到吗?大家都在晒东西,我也得把肚子里的书晒一晒呀。”实际上郝隆是在嘲讽那些摆阔的富人。有的寺庙还有晒经的风俗。僧尼集老妇,把收藏经卷翻晒一遍。所以民间还称六月六为“晒经日”。这也可算作“晒书”一例。又,“六月六”(或七月七)这天,妇女们会摘取木槿花(诸暨方言称“碗破花”),和叶研汁,以濯发去垢。《越谚》载:“戽头,即沐也。‘巧夕’妇女皆采锦柳取汁,沐以去腻”。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说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大一样。虽说形式各异,但“消灾祈吉”的出发点却是相同的。有谚云“六月六,五色丝线掼上屋”。中国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五色丝线”(有的地方称“百索子”),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风俗认为这样可以辟邪。相传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阻隔着一条银河。所以六月六这天,天下的儿童都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五色丝线”抛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样的美丽的桥,帮助牛郎和织女相会。
  有的地方还有“六月六,请姑姑”的习俗。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相传这个习俗是从春秋战国时侯就兴起的。其时晋国宰相狐偃(前715?—前629)功高倨傲,他的儿女亲家赵衰(?—前622)对他很反感,直言数落了他。狐偃不听,当众把亲家责怪了一番。赵衰年老体衰,不久因气而死。其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对家人说,六月六日赶回家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知消息,决定六月六日杀狐偃,以报父仇。狐偃的女婿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妻子,狐偃的女儿得知这个消息后整天提心吊胆。在六月初五这天,她悄悄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败露,惶惶不可终日。六月初六一早,狐偃来请女婿。到相府后,狐偃请女儿、女婿坐上了席,然后对众人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方知自己近年做事有错。今天女婿设计杀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而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故我不怪罪。我女儿为救父危难,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希望贤婿看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一席话,说的满座宾客又惊又喜,女儿、女婿叩头谢罪,前仇尽释。从此后,狐偃真心改过。为了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此事张扬出去,老百姓争相仿效,应个“消灾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在诸暨,则未曾听说由此习俗。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2398次访问,全刊已有713144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