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过宋六陵·传承鸿鹄志

   期次:第4期   作者:●金程程(医学院) 朱祝君(人文学院)   


攒宫校园晨读景



  宋六陵历史的介绍
    1980年,当改革开放的第一缕阳光投射进离绍兴古城18公里外一个叫宋六陵的地方,伴随郎朗的书声,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了。
  你可能会问,宋六陵是什么地方?它在哪里?有哪些故事?
  说到这段历史,还得从一片松林说起。那是明朝时留下的几棵参天遒劲的古松,那里埋葬着南宋的6个皇帝,是江南唯一一座皇家陵园。也就在这个小山窝里,开启了古城高等教育的历程。回顾这一路,到处闪烁着共产党员理想的光芒,至今我们还可以领略到他们为此不懈奋斗的气魄、韧劲和成就。
    宋六陵精神的解读
    首先,是敢为人先的创举。来到宋六陵,头一个映入你眼帘的一定是当年低矮的教室和牢房改造的宿舍。那里条件简陋、物质贫乏、环境闭塞,用今天的眼光看,没有人能相信它是一所大学。可就在这不起眼的小山窝里,绍兴人民的大学梦,在老一代共产党员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气魄里,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扬帆起航了。
  其次,是奋发图强的毅力。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那里的学子们怀揣出人头地、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理想,不畏艰苦,奋发图强。他们多是从泥泞的田埂里爬起来、从浩荡的应试队伍里挤出来的幸运儿,为了这一天,有的人竟排了十年长队。因此,他们的求知欲格外旺盛,老师们治学也格外严谨,勤奋成了当时教风学风的共同特征。据81届校友俞可平回忆:当时同学们排队打饭的时候读书,走路散步的时候背书,晚上熄了灯还拿着手电看书。整个校园无不洋溢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最让我感动的,是无私忘我的奉献。宋六陵校区校园不大,老师和同学住得很近,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以陈祖楠老校长为代表的老师们,无私忘我,真情奉献,不遗余力地为同学们传道解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学教师。他们坚信,培养大量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合格教师,就可以以一带十,以十带百,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绍兴市初高中现任校长书记中,宋六陵时期的毕业生占了近50%。他们饱含对教育的坚守和初心,带着母校传给他们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的精神,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和智慧。
  回顾那个难忘的时期,没有大楼、大厦、大师,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业界精英,他们中有中国第一位政治学博士俞可平等知名学者,中国第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董事长胡柏藩等商界巨子,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吴国平等一大批名师名校长,更培养了1位副国级领导干部,3位省部级领导干部。
    宋六陵精神的意义
    这群人毕业了,带着一颗颗沸腾的心,走向祖国大地,可当年的那种精神却从来不曾忘记。今天看来,“宋六陵”精神就是“红船”精神在高校的价值体现。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奉献力量,未来,还将继续影响更多的青年人。
  走过宋六陵,我们看到的是敢为人先的创举、奋发图强的毅力、和无私忘我的奉献。
  走进新时代,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教导:“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像在宋六陵学习的学子那样,做一个拥有理想、追求理想、并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3574次访问,全刊已有712710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