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朱燮元“三倒铜人,吃服台湾”传说摭谈

   期次:第4期   作者:●娄仲安   查看:242   


朱燮元像



  朱燮元(1566-1638),明代山阴白洋人(今属绍兴市柯桥区安昌街道白洋村),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官大理评事、苏州知府、四川布政使等职。天启元年(1621)至崇祯年间,朱燮元力挽狂澜,平定四川、贵州奢仲明、安邦彦之乱,以兵部尚书衔总督川、湖、黔、滇、桂军务,镇抚西南十几年;崇祯十一年(1638),朱燮元以七十三岁高龄卒于官。《明史》卷二百四十九有传,卷末赞曰:“奢、安之乱,窃发于蜀,蔓延与黔,劳师者几十载。燮元戡之以兵威,因俗制宜,开屯设卫,不亟亟焉郡县其地,以蹈三善之覆辙,而西南由兹永宁,庶几可方赵营平之制羌、韦南康之镇蜀者欤!”
  的确,在风雨飘摇的明末,要是没有朱燮元力保西南一方安宁,则穷于应付辽东清军和北方农民起义军的明王朝,将会更加焦头烂额,并导致加速倾覆。因而,对这位官居一品晋少师加左柱国堪称西南长城的封疆大吏,史志谱乘俱不惜笔墨为之立传。但民间传说有时会与历史记载迥然不同,就如朱燮元,在乡里至今流传于口碑的,却是他“三倒铜人,吃服台湾”的离奇传说。
  笔者长于安昌集镇,知晓朱燮元这个名字,就是由于自幼习闻于家中与邻里长辈之口的“三倒铜人,吃服台湾”的传说。故事大意是:白洋朱燮元从小放鸭,力气和食量都很大。他曾跟踪偷吃鸭蛋的蛇,并在大和山乌风洞口得到了消食草,从而有了吃多少饭都能消受的本事,身体也长得更加力大魁伟。后来朱燮元被皇帝派去收复红毛国人侵占的台湾;他首先与敌方比饭量,朱燮元吃一碗,空心铜人肚里装一碗。铜人肚里连续盛满又倒空了三次,而朱燮元却还未吃饱,使敌方惊为天人,只好投降。朱燮元平定台湾有功,被皇帝封了大官。这个故事有一个别的版本都没有的幽默尾声:因为食量大,朱燮元在告老还乡后总是吃不饱,只好经常到朱公桥下摸螺蛳当饭吃了(从白洋村到安昌街东市的路上有一座长桥名“朱公桥”)。
  朱燮元“三倒铜人,吃服台湾”的故事主要流传于以白洋村为中心、半径不足10公里的范围内,也就是现今的绍兴市柯桥区安昌街道和齐贤街道及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近划归萧山区瓜沥镇)一带。现将笔者所见各处采录该传说的文本,与本文开头所述的大意相异之处,分别简述于下:
  1.《浙江民间文学集成·绍兴市故事卷》(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题为《消食草》,这是该传说最早的文字版本。搜集整理人之一是当时的大和乡(白洋村所在乡,今属安昌镇)文化站站长,他采录于白洋当地一带。此故事中朱燮元的对手是台湾当地的民族头领“红毛番”,朱的功劳是赢了连倒三次饭的四个铜人,从而为制止台湾民族头领的分裂企图立了大功,故事的结尾是后来皇帝封朱燮元到四川、云南、贵州去做了大官。
  2.萧山区的党山集镇位于白洋自然村东北仅两公里,《党山镇志》 (2008年印)收录该传说的题目是《三倒铜人,吃服台湾》,故事主人公为党山塘南朱家埭的朱伯,有朱伯先舞动锡箔大刀震慑荷兰入侵者的情节,然后再三倒铜人吃服敌方。采录者在故事最后点明主人公朱伯即白洋朱燮元。
  3.齐贤集镇下方桥在白洋村东南约七公里,此地流传的这个传说先后收录在《羊山拾璞》 (2005年印)和《绍兴村落文化大全·齐贤卷》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中,题为《羊山神草》。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下方桥人朱元龙,得到消食草的地点在齐贤羊山,中心事件变成了清康熙时,朱元龙作为姚启圣的部将,靠“石米半边猪”的食量慑服了敌人,加上其他部将的英勇作战,终于从郑氏手中收复了台湾。
  4.安昌村落文化调查成果初稿《安昌屑》 (未刊)收录的该传说题为《三倒铜人,吃服台番》,但未被收入正式出版的《绍兴村落文化大全·安昌卷》。故事中震慑敌人的情节与《党山镇志》所录相差不多,但其背景变成了朱燮元总督西南军事时,敌方是西南“台番”地方反叛的蛮王,朱燮元用惊人食量吃服了“台番”的蛮王,平定了西南。
  5.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的《白洋村志》采录的这个传说分作了两部分,第一部分题为《朱燮元成巨人的传说》,第二部分为《三倒铜人,吃服台湾》。除了主人公当然是白洋朱燮元和消食草是发现在大和山麓外,整个故事的内容与《党山镇志》版大致相同。
  上述五个文本与笔者自幼习闻于安昌集镇的口头传说,均有共同的故事母题:主人公获得神奇的消食草,以不可思议的巨大饭量慑服了敌人。具体元素或情节相异之处,有的是地域因素所致,如消食草是生长在安昌白洋的大和山还是齐贤的羊山,主人公是白洋的朱燮元,还是党山塘南朱家埭的朱伯或是下方桥人朱元龙。但有的恐怕还来自采录者囿于历史记载所致的主观认识差异,如第一例称“红毛番”是“台湾当地的民族头领”;第四例说朱燮元吃服的是西南“台番”地方的反叛蛮王。笔者亦曾数次去询访过白洋村的老人,都说朱燮元吃服的是霸占台湾的“红毛国”人,也有的直接说出是荷兰人。可知上举两例所指的敌方均非口头传说的原意。至于第三例索性把故事组织在姚启圣收复台湾的大事件内,人物、朝代已全然不同,而且主人公名字恰与民间传说中的朱元璋小名相同,这更显露了采录整理过程向历史记载靠拢的倾向。
  朱燮元“三倒铜人,吃服台湾”的传说虽然离奇,却又有一定的“风”和“影”可据:一是朱燮元确实建立了平定一方的功业;二是他确实身长体壮、食量大。《明史》卷二百四十九本传说,“燮元长八尺,腹大十围,饮啖兼二十人”;三是郑成功确是从荷兰(亦即红毛国)人手中收复的台湾,后来康熙时从郑氏手中将台湾回归一统的姚启圣恰好也是绍兴人,这两件事无非合二为一附会在了朱燮元身上;四是台湾是海岛,而顺治初年朱燮元子侄曾因参与抗清而往来于海上,因而“吃服台湾”的传说可能还有此类活动的影子。故事的传奇色彩拉近了民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才得以口口相传至今;而传说与事实相去之远,又足以启人思考。山阴白洋朱氏,在朱燮元之前已然是名门望族,明代至民国朱氏曾七修宗谱,朱燮元的经历功业赫然载谱,然离奇的传说亦即发生于本乡本族中,这对于考察民间文学来说,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从一定的依据生发,赋予不可思议的传奇色彩和离奇的神化情节;有共同的故事母题,又有不同地点的不同程度的变异。这是一个具有典型民间文学特征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越地民间文学多智慧人物而少英雄传奇,朱燮元“三倒铜人,吃服台湾”的传说与徐文长、小康王(赵构)、刘伯温等历史人物传说相比,流传的地域不大,然惟其囿于一隅,故更须予以关注和维护。需要指出的是,不可思议的离奇情节,正是民间文学的魅力所在;文化遗产的调查不是创作,要求忠实采录而不可杜撰。上述朱燮元传说故事的几种版本,或许能为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采录过程中,自然和人为的衍变现象及其原因提供一个有思考价值的实例。
  关于朱燮元,柯桥一带还有一个赐予瓜渚湖的传说。 《浙江省绍兴县地名志》(1980年印)“瓜渚湖”条载:“相传明朝崇祯年间有一品大员朱锡源,住在白杨村。他原来是个文官,后来掌了武官帅印,因征剿有功,崇祯御赐他瓜渚湖。该湖形状像瓜,名为瓜渚湖。据传说朱的后裔就住在瓜渚湖东南角的庄里村,即现在曙光大队所属地区。”此“朱锡源”和“白杨村”,显而易见即朱燮元和白洋村。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3976次访问,全刊已有716408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