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三、文化冲突的产生根源

   期次:第5期      查看:205   


  为什么同样是为了中国的发展会出现如此针锋相对的两种价值观呢?要了解他们背后的原因,首先要了解他们的背景,这些文化争论是中国在全面参与现代化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
  首先我们来看看现代化和文化转型。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而这个现代化最早在洋务运动的时候就开始了。洋务运动的英文叫做westernization,就是主张向西方学习。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就是建立起一套和现在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价值理念、知识体系。要引进市场经济,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相适应的文化,所以它的着眼点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讨论,其实就是五四思想解放的继续,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争论里有许多相似的观点,比如“传统”与“现代”,“中化”与“西化”,“中体”与“西用”。
  我们再来看全球化与文化转型。从全球化来看,我们这场文化讨论要解决的任务是建立起一套与普遍价值相适应的价值理论和知识体系,它的基本着眼点,就是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它优于五四的文化讨论,有不同的逻辑和目标,而且又发展起一套新的方法。比方说“单一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这些过去即使提出来也不是热点,而现在是热点的话题。为什么全球化和现代化双重变动性的发展会出现这么复杂的情况呢?一些人在呼吁文化的本土化的时候,另一些人会倡导文化的全球化,在一些人还在为民族问题忧心忡忡的时候另外一些人已经为全球问题摇旗呐喊,在一些人历数传统文化的劣势时,另外一些人在宣告21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要理解这些冲突,不仅要理解全球化与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要求,还要理解全球化和现代化这两种双重的变动。这种变动在中国转型的过程中是夹杂在一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要全球化,我们更要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有两条主线,如果我们把刚才扑朔迷离的文化现象、文化争论放到这两条主线当中来解释,就会比较清晰。这两条主线一条是中国的经济文化落后要摆脱落后,实现现代化;另外一条是因为中国落后,遭到了西方国家的欺凌,中国要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要独立。也就是一方面我们要现代化,一方面我们要独立。从根本来说,“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中国特色”与“普世价值”,都可以从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当中,这两条主线当中得到解释。中国想要现代化,而西方又是在现代化方面做得最成功的,那就要向西方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开放,主张学习西方的文明。
  我们还有一条主线是民族复兴。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恰恰是西方列强所造成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摆脱西方列强,另一方面又要向西方学习。这须要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在向西方学习的途中保持一种高度的警惕:在学习西方时,绝不是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西方化。同学们经常会听到“西化”这个概念,这在我们的政治语境中是非常负面的,如果我们中国把西方的东西全部搬过来,到了明天明年,中国也变得像美国那样发达先进,那为什么不要呢?就是担心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会重新失去,所以“西化”就变成在政治上的一个负面词。所以,一方面要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西化,那么西化与防止西化又变成了我们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直接导致了长期困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如何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避免被西方控制?所以我们在对外开放的时候,特别是加入全球化进程的时候,是小心翼翼的,我们在某些领域始终是保持着高度警惕,不轻易开放。而西方觉得你既然开放了,既然你已经和我签了协议加入WTO,你应该给我开放,所以经常会施压。我们为什么这么小心翼翼呢?有一部分经济因素,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政治因素,特别是像文化产业里面,不敢轻易开放。
  “西化”与“反西化”现在演变成“美国化”与“反美国化”,因为美国代表了西方文明在现代最高的水平,不仅发展中国家在受到一定程度的“美国化”,其他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美国化”的问题,比方说德国、法国,他们也在担心。到法国、德国去,很多学者都会讲英语,很多普通的民众也会讲,因为美国的力量太强大了。所以也不难理解“西化”很大程度上转变为“美国化”,相应的“中西之争”,也表现为“中美之争”。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4258次访问,全刊已有7162432次访问